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作者/吳曉樂
沒有一篇是普羅大眾樂見的教育神話。
沒有一篇看了會感到喜悅。
沒有一篇看了心中不會亂糟糟的,甚至覺得煩。
然而,這些事情確實發生過。
不僅確實發生過,極可能仍在發生⋯⋯
說故事的人,是個證人。她花了七年時間,打開一扇又一扇的大門,走進不同的家庭。在門的背後,她見證了各色光怪陸離的景象:一個每日給兒子準備雞精、維他命的母親,在收到兒子成績單的當下,卻也毫不猶豫地甩出一記耳光;為了安撫雙親,躲在衣櫃裡欺騙別人也傷害自己的兒子;也或許,她看見一種用鈔票堆疊起來的親情⋯⋯她以為她是家教,只需帶給學生知識,沒想到學生及他們的家庭帶給她更多的衝擊。
什麼是教育的本質?愛是有條件的嗎?
本書沒有給家長教條式的叮嚀與建議,只有一個個震撼人心的故事。這些故事之所以存在,是期待我們去凝視一個初衷,靜下來,好好想想,把小孩帶到這世界上的初衷。
今夏最恐怖的故事。
(我預約的《大查帳》前面還有十幾個人,一個人可以看一個月,所以……)。
看這本書之前我還沒看過影視化的作品,以下是裸看心得(?)。
世界上沒有一種關係是不經營不付出就能維持的。
親子關係縱然以血緣相繫,但人人都不是生來就會當父母,小孩也不是生來就懂得跟父母相處。各種磨合都是必需的,如同情侶交往時的磨合期一樣。
要是有人上男女版或婚姻版po文「我的xx都不聽我的話(下略)。」、「xx的個性有沒有辦法改變?(下略)」一定都會得到「你沒有辦法改變對方」的過來人叮嚀,親子關係也是相同,不會因為他是你生的,就理當照著你的方式成長。(這真的很難,雖然我沒當過父母,但用創作作品想象的話,畫到一半的圖有了自我,自己長成跟原先預想的風格完全不同的樣子,應該會很沮喪吧。然而孩子並不是你的作品。)
不過,在某一篇提到媽媽的成長過程的故事裡,我們可以窺見注重學業的控制狂媽媽是怎麼養成的。她們也是被這樣教養長大,被灌輸只要考上好大學就能得到好人生,對「成功」、「勝利組」的未來想像太過貧乏。有些人變成父母後,便複製下去。我相信一定也有複製成功的家庭,孩子們剛好可以順著父母的指示成長。但若無法複製,便成為本書的各種典型例子。
作者在卷末談到自己的故事,他與友人的對談很有意思。
作者覺得開明母親最後在大學聯考時搶回主導,指示她讀法律系,讓她很痛苦,母親也無數次向她道歉。
但友人卻點出,有人拿刀抵著你非讀法律系不可嗎?其實妳也是不想承擔選擇的後果才順從母親的話吧?
父母對孩子的愛會有條件,然而,當孩子遵照條件,順從父母的選擇的同時,父母也無條件承擔了選擇的後果與來自孩子們的悔恨。
本作改編後造成頗大的迴響,我覺得這樣很好,如同作者寫作的初衷一樣,希望有更多父母看了這些故事後有些轉變,不要再用複製的方法教育下一代、與下一代相處。
最後,另一個比較在意的點是,父親在這些故事裡是缺席的,就連篇幅比較多的那一個保險員爸爸,重點還是母親。作者在也有提到這點,也希望這種東方社會的雙親家庭偽單親常態可以慢慢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