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為女服務生
Nickel and Dimed:On (Not) Getting By in America
芭芭拉.艾倫瑞克
為了找出答案,她頂著六十歲的身驅,從佛羅里達到緬因,再到明尼蘇達,芭芭拉先後當過女侍、旅館房務員、清潔女工、看護之家助手,以及沃爾瑪的售貨員。她很快發現,沒有什麼工作是真的「不需要技巧」,即便是最底層的職業,也要求精神和體力上的龐大付出。她也同時學到:一份工作並不夠,如果你想要有個安穩的小窩,就需要至少兩份工作。
她以一貫的幽默與辛辣描寫這段交雜著汗水、淚水、清潔劑與番茄醬的低薪生活。這一個月下來,她深深體會到在那種薪資水平和高壓管理之下,再怎麼有上進心的人都無法翻身(尤其是中年婦女);但是在底層生活中,勞工們的苦中作樂與真性情,又讓她感動無比。
芭芭拉想為廣大的勞工們發聲,因為他們才是真正維繫這個社會的實質力量,但是得到的回報卻不成比例。本書上市後在全美造成廣大迴響,各大媒體也以本書為主題拍攝相關的專題報導。金融風暴後,窮忙族成為普遍現象,本書也成為探討「工作貧窮階級」(Working Poor)的代表作。
讀過本書之後,下次使用旅館的浴室或在餐廳享用一餐時,心態必定會大不相同。
看完《低端人口》接著看這本覺得很棒,同一個議題再深入,當然中國跟美國的問題是不一樣的,這本書比較像貼身報導,讓人更了解在社會底層、貧窮線邊的實際生活。
作者在1998~1999年間給自己定下了規則後,便離家租屋、應徵了女服務生、清潔員、醫院服務員、量販店員工等工作,作者當年已經五十八歲,身為專欄作家的她原本都坐在電腦前工作,一轉身就能潛入並勝任這些高勞動的工作,個人十分佩服。光看他描述的工作內容、勞動環境、可怕的班表、老闆各種偷時間,就覺得頭皮發麻。
作者的文筆流暢生動,寫實幽默,對資本主義的各種嘲諷,對業主的各種憤怒,對於某些看不過去的事她也會忍不住想要跳脫自己定下的規則去幫助對方,但又迫於各種無奈……
每當她要離開該工作時,會向某些同事坦承身分,她本來以為同事會很驚訝,但大部分都反應平淡,只問她,「所以你下禮拜不上夜班了?」
這真的非常真實。
富足限制了我們的想像
作者並未刻意打聽,只待了短時間就知道同事們的生活困境來自哪裡,幾乎所有的人都不是住在一般的公寓(若有也是分租且環境不佳),住汽車旅館、住週租套房、住拖車屋的人占了大多數,且這些住所的費用其實不低,成為同事們經濟壓力的主因。
我跟作者發出了同樣的疑問,「為何不去租一般公寓?」然而,富足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同事秒回,「我哪來的一個月房租跟一個月押金啊?」
作者才恍然,同事們都是在貧窮線邊生存的人,幾乎沒有存款,當然也沒錢付押金、社會福利保險費用等等,所以他們得花比一般人更多的錢來取得住處、看病醫療,然而,在這種循環下,又沒辦法存到錢,自然無法「改變人生」。
這讓我想到日本有一群人叫「網咖難民」,指的是無固定住所,帶著全部家當暫住在網咖的人,有些人甚至就這樣住了十幾年。其實算下來住網咖一個月並沒有比租房子便宜多少,(至少一個月要給網咖十萬日元以上(2018年資料),但重點就在於日本租房子除了押金以外還有禮金等等的費用,租個房子至少要準備25萬日元以上,對於幾乎沒有存款他們實在難以負擔。再者,日本若要應徵正職工作,幾乎都需要「住民票」及「居住地址」,所以他們大都只能打零工,最多應徵派遣工作,沒有「住民票」自然也無法申請健保,跟這跟上面是完全一樣的困境。
不過,東京針對這一點,部分區域已經開始接受以網咖為地址申請住民票,但網咖難民人數目前還是逐年增加中。
封閉的工作環境與缺乏創意的工作內容,終究會使人心胸狹隘
關於政府或民間救助,作者也在困難時前往求助,但卻碰到難以想像的重重關卡。打電話向社會福利團體尋求協助,卻被轉接了N次同樣的事情也要講N次、可以照指定時間到某定點索取食材,但作者身兼兩個班,根本沒辦法擠出時間去領、或是申請救助金,卻只領到商品券(因為政府怕他們拿去買毒品orz),沒辦法購入其他食材或繳房租。
不過,即使生活有重重困難,作者也體驗到人性的美好的那面,女侍會互相cover工作保護當天身體不適的同事、同事聽聞作者好幾天沒吃頓像樣的自費請他一個三明治。
作者在工作中的自嘲、幻想、轉念也很有趣(不這樣做根本做不下去啊啊),他轉念覺得自己在女裝部猶如薛西佛斯般的苦行的折衣工作其實是很神聖的!因為媽媽們在家總是在收拾家人小孩亂丟的東西,她們只有在這裡可以亂丟衣服不用收拾,作者覺得這將大大地撫慰了媽媽們的心靈,比心理諮商還有用。
結案報告
不過,畢竟是快二十年前的書了,數據應該有所變動,但低層勞動者的生活可能沒改變多少,政府數據永遠無法正確顯示人民的生活。
作者最後道,他們並非游手好閒之人,他們努力工作,他們犧牲自己的生活,無法照顧自己的孩子只能照顧別人的孩子、無法打掃自己家中只能跪著打掃別人的家、午餐只吃一小包薯片餓著肚子送餐忙餵飽他人。他們未對自己低薪、待遇不公的工作抗議,但有一天他們集結抗議時,我們的生活會天翻地覆,但我們都將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