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正向思考》
Bright-Sided: How Positive Thinking is Undermining America
作者: 芭芭拉.艾倫瑞克
新型態集體化社會 即將誕生
這次 你連悲傷的權利都會被剝奪
樂觀本來是一種健康的態度。但近年來由於各類勵志叢書、演講、企業文化的風行,正向思考成為一種新興宗教。熱切的信徒都在自我審查,強迫自己排除負面的念頭。更嚴重的問題是,勵志書不勸人擔心社會經濟現況,反而鼓勵大家去實現物質渴望,因此全民舉債的風氣高居不下。
作者認為,這種思想風氣源美國的新教倫理。上層階級一廂情願地認為,人會貧窮是咎由自取的,是懶惰和其他壞習慣造成的,更甚者,是心裡不願變成有錢人。他們鼓勵青年人領取低薪,說是培養企業精神,正向思考儼然成為企業的打手。不過,近年經濟崩盤,失業率不斷飆升,這些論調已證明是謊言。
作者並不反對探索內在與自我成長,但強調,真正的正向態度,是要具備勇氣,能面對社會的真實境況。世界上並沒有無盡的財富,貧富不均是政治、經濟與社會結構問題。世界不會自動變好,我們應該尋找對策、相互幫助。更重要的,幸福不是來自一味寄望於結果,審慎評估風險、務實規劃工作,努力的過程就是最大的收獲。
看完《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為女服務生》之後,想找同作者的其他書來看,沒想到大名鼎鼎的《失控的正向思考》也是她寫的,便火速找來看。比起《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為女服務生》,這本比較難讀,各種旁徵博引,看著看著就會迷失在作者提供的文獻海中。但作者的觀點依然十分有趣,只要游過文獻海就可以發現寶藏(?)。
過於正向樂觀的患者
作者源自自身經驗,健檢驗出乳癌後,她步入乳癌患者族群,發現該族群瀰漫著一股過於樂觀的氣氛。諸如各種乳癌週邊商品、乳癌路跑等活動,商品或活動本身沒有錯,但團體之中的氣氛讓作者無法融入,喘不過氣。
那些乳癌患者團體的人認為罹病讓他們重獲新生,還有更誇張的說法。
團體中主張不能悲傷,不能覺得痛苦,要用正向的態度面對癌症,只要有人抱怨,眾人便會用各種正向說法說服他。但作者無法接受,他亦是患者,深知患病的痛、治療的苦,不允許患者說出這種苦痛真的是好的嗎?作者提出學術論文,指出心態心理的正向,對病況影響其實並不如團體所說的大。
況且因為必需保持正向樂觀,反而帶給患者更多壓力,「病況變差,一定是我不樂觀的錯」,讓患者有苦更難言。
量子力學與吸引力法則
在「奇思幻想的年代」這章,作者吐槽了一番之前流行的吸引力法則(ex大賣特賣的《秘密》那本書),像是有個小朋友許願想要第一個搭到遊樂器材,結果隔天就被選為「第一家庭」有資格先上去玩,作者便吐槽,那其他也有許願的小朋友呢?與戀愛相關的例子也很好吐槽,某個女子許願要想找到未來的另一半,把家裡清了一個空位之後,那個人就真的住進來了呢(是網購家具嗎XD)。
我個人覺得吸引力法則有一點他的道理在,比如說心中常常掛念著要把日文學好之類的念頭,自然在行為與注意力上就會不自覺的注意日文相關的訊息。我常常也笑著說向宇宙下訂單,有時候訂單成功達到了,回頭再看,其實還是自己要努力啊。
任何事都過猶不及,有些吸引力法則的信徒過於誇張,任何事都用該法則解釋,還扯到虛假的量子力學,讓作者很不安。
太多與量子有關的鬼扯淡了–諾貝爾獎得主物理學家默瑞.蓋爾曼(Murray Gell-Mann)
當作者把他的想法告訴這些信徒時,得到的回應卻是「你是說量子物理學對你沒效嗎?」
若大家可以依照個人喜好來決定接受或否決科學,那麼她和我的現實世界有哪些共同點呢?
完全能理解作者的崩潰點,當對方完全無視合理的科學與邏輯解釋,那就等於拒絕與外界溝通了,「凡你認為是真,就是真」的世界太可怕。
樂觀的起源
作者認為美國這股正向思考的熱潮其實是源自於對喀爾文主義的反動,以往信仰喀爾文教派的人努力工作,相信「預選說」,所有的邪惡都是自己產生的,經痛與消化不良都是無所事事的女性自己幻想出來的(看到這段就TMD想讓喀爾文體驗經痛),疾病是個人不盡責造成的。作者母親亦是全心信奉喀爾文教派的人,作者向母親表示自己上課時看不到黑板,可能近視了,母親卻回道,「像我們這種人不需要眼鏡。」
喀爾文提出「預選說」(predestination),指出只有上帝預先選定的少數人,始能得救。人不但無法靠自己的努力得救,也無法獲知他是否在得救的行列中。可以確定的是,他若多行不義和違反誡命,則必遭沉淪;但他若能抵抗試煉與誘惑,過著聖潔的生活,則他可能已獲救,雖然他自己並不能確定。
在這種信念底下生活的人十分壓抑痛苦(說經痛是幻想出來的誰不痛苦啊!),隨著移民到新大陸、渡過了開墾拓荒時期,物質生活豐富,便漸漸開始有人質疑喀爾文主義,「新思想運動」,正向思考風潮的前身便在此時崛起。不過弔詭的是喀爾文與正向思考有個共同點,都要求人們監督自我。前者是監督自己不允許懶散、放縱,後者是不允許有負面思考。正向思想家還建議大眾戴橡皮圈,一旦有負面思考出現時就彈自己一下。
作者認為當時美國各大企業利用這股風潮,用正向思考洗腦員工,除了大量運用在教育業務人員身上以外(業務會接受這套理論非常合理,他們常被拒絕受挫, 沒有個中心思想實在很難做下去…),也拿來當作裁員的擋箭牌,《誰搬走了我的乳酪?》是宣傳裁員的經典之作,把企業隨便裁員的行為合理化,教育員工被裁員沒關係再去找下一塊乳酪就好了,將自身責任推得一乾二淨,亦運用此道,安撫留下來的員工 (好棒棒,一招兩用)
(運用得最徹底的企業中,作者有點名到安麗XD)
過度分析和抱怨是人類的危險天性,若要加以克服,就必須學囓齒類動物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說,丟了工作沒關係,閉上嘴趕快早找到就好了。
正向的爆炸:次貸危機
作者認為次貸危機爆發的原因中,過於樂觀的正向思考亦是主因之一。當時社會瀰漫著一股無止盡的直線往前的正向思考,投資人與決策者不再用邏輯判斷,靠正向的直覺決定企業決策,民眾的未來圖裡沒有經濟崩潰與蕭條這幾個單字,名嘴鼓勵消費,各種借貸購物購物。最終導致人民付不出貸款,房價暴跌,銀行收回房子後也賣不到錢造成虧損,美國的大危機降臨。
最後作者提出自己的看法,過度正面或負面思考都不可行,但應該要懷抱著「防禦性悲觀」,像是預設兒童都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這不是常識嗎orz)、從事危險活動時預想最糟糕的後果並做好防備、向主管報告時,亦提出最糟狀況的預想等等。
我在《愈是不安,愈要負面思考》這本書上看到的說法是,負面想法或體驗反而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應該要利用這個特性讓自己記住技能或熟練某些事。
本書原作2009年出版,至今(2019)也快十年了,若作者能再針對次級房貸後,正向思考法幻滅的美國再研究應該會蠻有趣的。個人是覺得台灣國內直銷之類的公司好像沒有十年前那麼興盛了(思),不知是否也是相關影響之一。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請在文章最末按5下Like!
我將得到likecoin的回饋:)
回饋由likecoin基金會出資,您只要註冊/登入帳號(fb、google帳號都可以註冊,流程超快),按五次左鍵,可以贊助我的文章且完全不會花到錢!
支持創作,正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