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 《夜班急診室:急診醫師筆下的真實人生》

夜班急診室:急診醫師筆下的真實人生

布萊恩‧高德曼

  我從第一天在急診室行醫,就開始做的例行祈禱:
「求求你們不要來得太晚,而且看在老天爺份上,也不要來得太早。」
  在醫療上,時機就是一切。
  如果你來得太遲,我沒有辦法救你;
  如果你來得太早,我恐怕會看不出你哪裡有問題,因為症狀太過輕微。
  有好幾種戲劇性的手段,可以在急診室引起關注。
  一種是停止呼吸,另一種是昏厥並倒地。
  脫衣服或是在候診室尿尿,也會產生不錯的效果。
  來場癲癇發作也行。
  說得殘酷一點,急診醫師的工作是「輸送肉品」。
  所謂肉品,就是指你們啦。
  每一年將幾萬名病人從急診室送出去,
  需要決斷、效率和狡滑,外加一點兒運氣。
  我(作者高曼醫師)發現,我職業生涯中的一大重要目標,
  不只在於幫助需要醫療照護的人,
  我還想要治療醫療體系本身,去揭露它的真面貌,
  揭露它所有的長處、短處和藉口。

不像《一千個裸體陌生人》帶著惆悵感並看著作者對急救行業生厭,也不像《搶救與殺戮》那麼戲劇化與矛盾,這本《夜班急診室》很平實地描述急診醫生會遇到的各種狀況與社會、醫療、醫院體制。不過雖說是平實,但急診室裡真的各種狀況都有,所以在看《搶救與殺戮》時,作者嫌急診室太無趣,我整個黑人問號,你到底在追求多刺激的情況啊啊啊每天都要搶救全世界那種嗎嗎嗎所以他後來就去當軍醫了。

作者用急診室醫師執勤一天的描述,從剛開始到班、各種疑難雜症的病人與突發狀況,還有醫師面對生死的心情,該不該對病人說謊,call專科醫師照會時的各種潛規則(?),最後連醫師與病人間的情欲流動都講了,加上作者幽默自嘲,文筆有趣,我看得津津有味。

檢傷分類與等待時間

急診室是個十分現實的地方,只要暫時沒有生命危險,不管患者自己感覺多痛苦,看診順序都會被排到較後面。作者寫到2007年做的研究中,安大略某醫院急診室,病人通常要等候一小時到四小時,而且在大型醫院通常比在小型醫院等得長,其中還有百分之十的人要等到超過十二小時。而且急診醫生是按件計費,不管是搶救車禍病人,還是處理只是睡不著來掛急診的人,價格都是一樣的。

一般急診夜班從晚上十點開始到早上七點到八點,作者還做了有趣的觀察:

  • 凌晨兩點:酒精中毒/睡不著覺的人
  • 清晨五點:中老年人,作者猜測他們一直拿不定主意是否該等到天亮,等著去看一般醫院,但最後終於熬不住了只好來急診。(通常是真的生病的不是來鬧的)
  • 清晨六點:心臟病和中風。作者猜測是清晨時供應養分的血管在清晨無法處理壓力,也有可能跟可體松有關。

看完這本書,我會記得以後若真的不幸要去急診,最好不要拖到清晨五六點或七八點醫護交班時,那時候他們最不爽也最混亂……


醫生也是人

有幾段更讓我深刻感受到,醫生也是人。
某個車禍案子中,送來的患者被酒駕的人撞了,急診室醫師測不到心跳,緊急開胸後發現患者的心臟因外力撞擊,從左胸被推到右胸,藥石罔效,判定死亡。當醫師從一團亂的急救間走出時,又來一個患者,但他是不用進急診的輕傷,卻態度很差地要求急救,護理師告知醫師,他正是那位酒駕司機。後來這位急診醫師就忍不住開罵,但還是有幫他治療(雖然動作粗魯)。

警察交手

跟警察交手那段很有趣,因為醫生基於隱私不能透露任何病人的情報,但警察還是會嘗試一下。「問問題是他的職責,拒絕回答則是我的職責。」不過若是兒童受虐案件的話就不在此限。

頭暈

到目前為止,臨床醫學上最含糊的症狀莫過頭暈了。

只是為了好玩,下次你去急診室時,不妨告訴檢傷護理師或急診醫師說你頭暈,然後若察他們的表情。如果他們不動聲色,也沒有嘆氣,我就請你喝一杯咖啡。
頭暈是令我們這些急診室工作人員抓狂的症狀。因為頭暈就像疼痛一樣,是一種主觀的經驗,存在你的腦袋裡。除非我能爬進你的腦袋,親自體會一番,否則我只能依靠你的描述。

好的,下次去急診就先說頭暈反正我常暈(不

你記不記得……

「你記不記得上次那個患者,他……」據作者說這是急診醫師最害怕聽到的一句話,通常都沒有什麼好消息。

面對死亡

「我敢說,你找不到任何一位醫師,在整個行醫師涯中從沒對病人撒過謊。」
作者在書中講到一位麻醉師的故事,有一次她趕著將一位病人送開刀房,病人肝臟破裂,很可能會死。病人意識還算清楚,他問麻醉師自己可不可能活命,麻醉師向病人保證他會沒事,雖然她相信病人會死。不幸的是,病人果然傷重不治。
另一個一醫師覺得,「如果我是那個很可能會死的病人,我不介意別人讓我知道。我想,欺瞞最大的問題在於,我們沒有給病人機會,去面對在某個時間點他們必須面對的真相。」
我深有同感,如果我快死了,我也不介意別人讓我知道,總要面對的,我說不定還有什麼重要的話要對誰說呢。喔對,我得預立醫療指示呢,不插管不施行心肺復甦術。(聽說有人在胸前刺DNR(Do not Resuscitate不施行心肺復甦術)超酷。
作者在急診室看過許多死亡,有些感情內斂,有些大聲表達悲傷,還有一言不發轉身走開,但不管哪一種都是「恰當的」。
有一個案例是爸爸跟全家一起去看現場球賽時心臟病發,但只有大女兒陪爸爸來急診,「爸爸是運動迷,他會希望他們繼續看球賽。我們省了好久的錢來買票,很貴,那些小男生從來沒有看過現場的比賽。」後來這位爸爸過世了,家人看完比賽才到急診室。

「要是我知道他就快死了,絕對不可能留下來看比賽,」一名同人這樣說。講出我們大部分人的想法。
「但是那樣做對小男孩可能比較好,」另一個同仁認為:「那樣可以讓他們分心,不要老想著這裡發生的事。在祖父垂死之際,他們真的需要一直待在急診室嗎?」這話也有道理,我想。
講到底,這家人如何處理這個狀況,關我或其他同仁什麼事呢?從他們對親人死亡的反應,他們對死者的愛是真心的。
我敢說有些在垂死病人身邊安坐幾個小時的人,並不真心關愛死者,只是做個樣子。
哪一種反應是對,哪一種又是錯的呢?沒有辦法知道。只有當事人知道自己心裡怎麼想。我們這些外人,沒有權力去批判或贊成他們的行為。

作者上面這段,讓我想到東方社會有時候對於人們面對家人死亡時的情緒反應過於刻板印象,覺得沒看到最後一面、沒有大哭,沒有從大門口跪著走進來就是不孝不關心他,這真的很奇怪。選擇要用什麼方式去面對「逝去」是各人自由吧。

成為急診醫師

「這樣說好像很不應該,但我還是要說:能置身於生死攸關的環境,而且扮演關鍵角色,很令人興奮。」
這是你對所有會選擇待在急診室的醫師該有的基本概念。

我完全不覺得急診醫師因為該場域刺激、令人興奮而選擇當急診醫師有什麼不對,我更希望這個理由、興奮感能永遠存在他們心中。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請在文章最末按5下Like!
我將得到likecoin的回饋:)

回饋由likecoin基金會出資,您只要註冊/登入帳號(fb、google帳號都可以註冊,流程超快),按五次左鍵,可以贊助我的文章且完全不會花到錢!
支持創作,正向交流:)

Bookmark (0)
Please login to bookmarkClose

Post Author: ami

文具,讀書心得,鋼筆,手寫

發佈留言